来源:办公室 2025-06-16 关键词: 碳市场
2025年4月,当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做好2025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关工作的通知》时,钢铁和水泥企业的高管们纷纷屏息研读——这份文件意味着全国碳市场扩容进入倒计时,更多高排放行业将被纳入全球最大碳交易体系。
“碳价已从48元涨至80元每吨,参与交易企业比例达82%,市场活跃度大幅提升。”在2024年初的政策吹风会上,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用数据展示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两年半来的成绩单。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立法走过了一条独特的“自下而上、从地方到中央”的发展道路。这条路径的选择背后,是对中国复杂国情的深刻把握和对市场规律的尊重。
2011年10月,国家发改委一纸通知开启了破冰之旅,北京、天津、上海等7个省市成为首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地区1。两年后的2013年6月18日,深圳完成了中国碳市场首单交易,标志着市场化减排机制正式落地。
地方试点为全国碳市场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试点覆盖了电力、钢铁、水泥等20多个行业近3000家企业,有效促进了企业温室气体减排。
2021年2月,《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施行,成为国家层面碳市场建设的首部规章。同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选择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正式开市,迈出了构建全国统一碳市场的关键一步。
2024年2月,国务院公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自5月1日起施行。这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法规明确规定:不再新建地方碳市场,纳入全国市场的企业不再参加地方试点,避免重复管控。
“在全国碳市场运行的同时,地方试点碳市场还将存在一段时间,继续发挥先行先试作用。”赵英民在政策吹风会上这样描述过渡期的安排。
经过近四年发展,全国碳市场已形成由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组成的完整体系。这两个市场既独立运行,又互补衔接,共同构成全国碳市场框架。
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顺利完成两个履约周期,覆盖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1亿吨,纳入重点排放单位2257家,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
市场表现令人振奋:截至2023年底,累计成交量达4.4亿吨,成交额约249亿元。第二个履约周期成交量比第一个增长19%,成交额增长89%。
碳价呈现平稳上涨态势,从启动时的每吨48元升至80元左右,涨幅约66%1。企业参与度大幅提升,参与交易企业比例达82%,比首个履约周期增加近50个百分点。
生态环境部2025年4月11日发布的《关于做好2025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关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市场扩容路径:
行业覆盖范围扩大:在发电行业基础上,2025年将全面纳入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行业。
重点排放单位门槛统一:四大行业年度直接排放量达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单位,均纳入重点排放单位名录。
配额管理精细化:对不同行业实行差异化配额分配时间表,如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2024年度配额核定工作需在2025年9月30日前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