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工信部 2025-03-20 关键词: 零碳工厂
2023年12月1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的领头人金壮龙部长召集了一场意义深远的党组扩大会议。会议的核心议题是深入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具体的执行策略。此次会议特别强调了工业领域的绿色转型,旨在推动工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具体措施包括全面启动工业节能降碳行动,以及积极建设零碳工厂和工业园区,从而推动工业资源向规模化、高值化方向发展。这不仅是对环境保护的承诺,也是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坚定实践。 |
在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舞台上,工业领域无疑是主角,其能源消费量占全国总量的66%,碳排放量更是高达68%。这使得工业成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核心战场。工业园区,作为企业与资源的集大成者,对国家GDP的贡献超过30%,却也是碳排放的主要源头。面对这一挑战,零碳工厂和零碳工业园区的建设正逐渐成为未来发展的新风向标。
一、工业绿色转型的明确方向
在2023年12月13日,工信部在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时,发出了振奋人心的宣言: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具体措施包括实施工业节能降碳行动,以及积极打造一批零碳工厂和零碳工业园区。这一政策表态如同一股强劲的东风,为零碳工厂和园区的建设注入了蓬勃生机,同时也为工业绿色转型指明了清晰的方向。
1.树立绿色低碳转型标杆 零碳工厂和园区的建设,正成为工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先锋。这些先行先试的试点单位,不仅为高耗能行业提供了低碳发展的加速器,还总结出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低碳转型模式。它们为绿色技术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极大地推动了余热回收、碳捕集与封存(CCUS)、智能微电网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引领工业领域绿色技术的全面升级。
2. 优化能源结构,迈向能源清洁化 零碳工厂和园区的建设,关键在于能源结构的精心优化。得益于政策的有力扶持,这些示范项目将大规模采用分布式光伏、风力发电和氢能等清洁能源,并构建起一个集能源生产、存储与使用于一体的综合系统,实现能源利用的高效协同。此外,智能电网和储能技术的运用将进一步提升园区的能源效率,大幅降低能源消耗,为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3. 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 零碳工厂和园区的建设,将成为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的全新引擎。我们通过一系列创新措施,如固废资源化利用、污水回收处理、余热余压回收等,构筑起一个绿色循环经济体系,有效减少资源浪费。同时,我们还将大力推广绿色建筑技术和节能材料的应用,并对现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这不仅将进一步降低园区的能源需求,还能显著减少碳排放,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4. 推动数字化与智能化融合 在构建零碳工厂和园区的征途上,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通过引入尖端智能能源管理系统,例如EBO楼宇运营系统和PEM电能管理系统,我们能够实现对碳排放从摇篮到坟墓的全周期追踪、优化与管理。这不仅提升了能源效率,还为减排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持。此外,工业互联网的深度应用能够实时调整生产、能源分配和物流流程,显著增强园区的运行效能。在交通领域,零碳园区将大力推广电动车、无人驾驶汽车和共享交通工具,并同步建设智能充电网络,以减少交通领域的碳足迹,迈向绿色出行的未来。
5. 增强全球竞争力,抢占绿色供应链高地 零碳工厂和园区的建设,将极大增强我国工业企业在全球绿色供应链中的竞争力。这些试点单位不仅符合国际碳中和标准,有效应对欧盟碳边境调整机制等国际碳壁垒政策,减轻出口压力;而且零碳认证将成为企业绿色品牌的重要资产。这将有助于企业提升市场认可度,获取更多绿色溢价,为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6. 推动政策创新与多方协作 政策的明确立场为地方政府、企业以及社会资本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工信部通过资金补贴和税收减免等专项激励措施,为零碳工厂和园区的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同时,绿色金融的创新和多方合作机制的深化,将进一步激发社会资本的热情,积极参与到零碳工厂和园区的建设中。这不仅将满足资金需求,更为实现绿色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二、零碳工厂的建设路径
零碳工厂,工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先锋,正从理论探索走向现实应用。这些工厂通过自主减排、碳汇补偿或碳信用抵消等手段,在温室气体核算边界内实现净零排放,标志着绿色制造的重要里程碑,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零碳工厂的建设已在国家政策支持、行业实践探索和技术应用创新等多个维度取得了显著进展。
1. 政策推动提供强劲动力 国家对零碳工厂的建设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将其视为实现“双碳”目标和推动工业绿色转型的核心战略。《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和《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明确指出,通过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和推进技术改造,引导绿色工厂进行高标准升级改造,旨在打造“超级能效”和“零碳”工厂。目前,已有21个省市将零碳工厂纳入地方碳达峰实施方案,12个省市启动了相关评价和认证工作。这些政策为零碳工厂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展现了国家在推动工业绿色转型方面的决心和行动力。
2. 从试点走向规模化发展 近年来,中国在零碳工厂建设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规模不断扩大。宁德时代已有5家零碳工厂获得权威认证,德力西集团和吉利汽车也建成了多座零碳工厂。正泰新能更是雄心勃勃,计划到2028年建成8座零碳工厂。这一趋势正从汽车、新能源等先行领域向电子电器等多个行业蔓延。 在区域分布上,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经济发达地区凭借政策、资金和技术优势,成为全国零碳工厂建设的领头羊。光伏、电池等新能源行业凭借技术优势,在这场绿色革命中扮演着先锋角色。 3. 形成多层次技术标准体系 在中国,零碳工厂的建设正迅速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我们已成功构建了一个包含国际标准(例如ISO14064、PAS2060)、地方标准(如《浙江省零碳工厂建设评价导则》)以及团体标准(例如《零碳工厂评价规范》)的多元化标准体系。这一体系不仅为工厂的绿色转型提供了科学指导,而且促进了国际认证与中国实践的无缝对接,展现了中国在全球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领导力和创新能力。
4. 多元技术路径助力低碳转型 探索零碳工厂的创新之路,我们见证了清洁能源的广泛应用和能源管理的革命性进步。广汽埃安智能生态工厂便是一个典范,它通过分布式光伏发电和尖端智能能源管理系统,将生产过程转变为一场绿色革命。同样,吉利汽车也不甘落后,通过光伏发电与国际绿证的结合,实现了电力碳中和的目标。这些先锋实践不仅为工业领域铺就了一条绿色低碳转型之路,更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打造零碳工厂,关键在于从能源、资源、技术、管理和政策五个维度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规划。我们的目标是构建一条全面且可持续的低碳发展之路,引领工业领域迈向绿色未来。这不仅需要技术创新和资源整合,更需要政策支持和管理体系的完善。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开创低碳发展的新篇章。